优化供给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文盛东南,风承百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时代课题。两年来,江苏在努力推动人文底蕴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巨大动力方面表现如何?新形势新要求下,江苏又该如何以巧线飞针绣好文化与经济共繁荣的“双面绣”?记者采访了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理解这一新任务新要求的核心要义?
李向民:这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精神经济时代。原先基于物质经济的传统生产要素被重新赋能升级。同样的物质资源消耗因为设计、品牌和技术的变迁,而产生更高的价值,文化成为新的生产力。即,文化不仅赋能不同生产要素,其本身也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江苏拥有的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在全国省级层面都名列前茅。这为全省的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后备人才。可以说,人才是江苏最大的优势,也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更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底气。
记者: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富庶、人文繁荣的地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
李向民:文化赋能经济,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化文化生产和供给。但其中更重要的是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文化传承不是因循守日、抱残守缺,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是文化的灵魂。今天的文化,是前人创新的结晶,我们也只有创新,才能给后世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文化。因此文化赋能的本质,不是知识赋能,而是精神赋能。人文经济是江苏的特色,也是江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贡献。
记者:江苏肩负着“走在前、作贡献”的发展重任,在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方面也不例外。尤其是近两年来,江苏以金陵小城燕集里、窑湾沉浸式夜游、苏州“运河十景”频频“出圈”。这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人文经济学“流量”密码?
李向民:在经济转型、增长放缓的今天,文化旅游正成为新的时尚消费热点。这几年涌现出的众多文旅项目,实际上是江苏人文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赋能,旅游业也在焕新升级,文旅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成为精神经济的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