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组织师生代表前往苏州林渡暖村开展“文产兴乡村、同程促就业”主题党日活动,共建文化产业实践基地,送毕业生到乡村振兴文旅企业一线“访企拓岗”。
位于太湖畔的苏州林渡暖村由苏州市吴中区携手同程旅行集团共同打造,是中国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活动中,师生一行实地考察了暖村美术馆、心田里书店、吴门扇艺工坊、霁蓝非遗文化工作室、大山博物志等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和林渡暖村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点。深入了解文明旅游推荐官、繁花主题展、乡创人才培育计划、乡村家书馆等特色创新项目开展情况。与同程旅行集团、景程文旅公司、苏州湾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苏州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文体中心、上林村等相关企业负责人和村民代表进行共建交流。
张诗悦同学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在共建仪式上做了发言。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深刻感受到文化产业的强大驱动力以及为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更对产业兴农的实践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入理解了校地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和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明晰了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和投身“文产兴乡村”建设的路径。
行程中,文化产业学院组织企业及师生代表赴南艺苏州研究院参观考察,与相关负责人就未来合作开展乡村振兴数智文旅创新项目等进行了协商交流。为进一步推动校地校企合作育人,文化产业学院将与同程旅行集团共建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实践基地,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共同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师生谈收获
文化产业学院教师
陈石
林渡暖村通过艺术工坊、数智文旅等创新业态激活乡村资源,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鲜活且生动的案例。在与同程旅行等企业的共建交流过程中,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愈发清晰——实践基地不仅是学生就业的桥梁,更是将课堂理论转化为产业动能的关键枢纽。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聚焦非遗活化、乡村IP开发等关键领域,致力于培养既能扎根田野、深谙本土文化,又具备市场运营思维、能够灵活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创意动力。
文化产业学院
艺术管理专业本科生
唐湘莲
走进林渡暖村,乡村振兴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在霁蓝非遗工作室,指尖翻飞的缂丝技艺;在大山博物志,充满温度的乡土故事,都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化产业的活力与创造力。与文旅企业负责人交流时,“乡创人才计划”“数智文旅项目”这些词汇变得具体而实在,甚至发现自己的新媒体运营技能也能为乡村引流助力。“文产人的使命是让传统长出未来。”这场活动点燃了我用专业助力乡村发展的热情,或许下一次,我的毕业设计就能从这片土地汲取灵感。
文化产业学院
艺术管理专业本科生
黄秋毫
作为文化产业学院大四学生,参与苏州访企拓岗林渡暖村活动和南艺苏州研究院参观,收获颇丰。在林渡暖村,实地考察暖村美术馆、心田里书店等项目,看到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带来的切实改变,对产业兴农的价值有了全新认识。参观南艺苏州研究院,以及与同程旅行集团共建实践基地,在交流中让我明确了未来职业规划方向,更坚定了我投身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文化产业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潘慧琳
通过此次“文产兴乡村、同程促就业”主题党日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党建引领与专业实践融合的力量,与同程旅行集团共建的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实践基地,延续了学院“创新创业竞赛”等产教融合经验,为学生们开拓乡村文创、文旅运营等新兴就业领域,真正做到“访企拓岗”。非常感谢学院和老师带领我们深入基层,深刻感受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魅力。
文化产业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杨博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让我直观感受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实地走访中,文旅融合项目将非遗传承、艺术展陈与乡村生态有机整合,印证了“文化活化”对传统村落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模式,既打通了“创意设计-产业落地”的链条,也为青年提供了将专业能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的实践平台。与同程旅行等企业的交流,印证了数字文旅、IP运营在激活乡村资源中的关键作用,从繁花主题展的沉浸式体验到乡创人才培育计划,无不体现“科技+文化”的创新思维。新时代文化产业人才不仅要深耕文化内核,更要掌握数字化工具与产业逻辑。作为文产学子,我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主动参与校地合作项目,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锤炼复合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创意。